分享應付打機3D暈眩 / 打機頭暈的自創奇怪方法

我很喜歡打機,尤其喜歡打3D射擊遊戲,這種遊戲需要進行激烈奔跑,去攻擊敵人或閃避攻擊。但我最敗筆之處,是打不夠15分鐘就會感到頭暈,要立即退出遊戲上床休息大半天,頭暈才能散去。

應付3D暈眩症 / 3D暈浪的自創奇怪方法


作者: holidaydriver
發佈日期:2025-08-22
更新日期:

玩家因頭暈,在戰場上倒下了
玩家因頭暈,在戰場上倒下了


我很喜歡打機,尤其喜歡仿真度極高的3D射擊或冒險遊戲,例如決勝時刻,戰地風雲,全境封鎖,GTA 等,這些都是最熱門的3D射擊遊戲,需要玩家進行激烈追逐和奔跑,爬來又跳去,不停尋找敵人去攻擊。

當中最容易令我頭暈,是玩第一身射擊遊戲,例如決勝時刻和戰地風雲。其次是無咁易令我頭暈的第三身遊戲,例如全境封鎖,刺客教條,GTA 和看門狗。

自從身體變得越來越容易頭暈後,已放棄不玩第一身的遊戲,只玩第三身遊戲,這樣會令自己好過一些。不過到了後來,即使玩全境封鎖和刺客教條都很容易感到頭暈,漸漸連第三身遊戲都不能玩了,只能玩一些畫面和節奏都比較慢的遊戲,例如死亡擱淺,獵人野性的呼喚和釣魚星球。

為了止癮,我會開Youtube 去看別人的打決勝時刻和戰地風雲的影片,但看影片很多時都會頭暈。

我研究了自己在那種情況下會突然感到頭暈,歸納出以下幾點。

以下情況會突然感到暈眩:

  1. 角色由室外走進室內時,視野會突然感到被擠壓,有種視覺神經被壓抑感覺。
  2. 角色在狹窄空間內移動時,例如在軍艦或高塔內上落樓梯。
  3. 角色突然不能按預測移動,例如撞到牆,或腳下有硬物阻礙角色前進。
  4. 角色突然要高速奔跑幾分鐘,要逃避怪物追殺、或趕在限期前完成任務。
  5. 角色的鏡頭不能按預測速度移動,例如切換望遠鏡或打開瞄準鏡時。

我覺得暈眩的產生主要來兩種情況:

(a) 來自判斷和視覺差異

當我移動角色時,腦海會預測屏幕將會見到的空間移動效果,但當從屏幕實際見到的空間移動,跟預測出現不協調時,例如以為角色可以移動,但角色卻被地上東西卡住不動,暈眩就會瞬間產生。

(b) 來自視覺空間感異常

當我移動角色時,會在屏幕見到模擬的空間3D變化,例如角色步行時的上下晃動和身體轉動,但當與現實所見到的空間變化不吻合,或不協調時,暈眩就會瞬間產生。


3D視覺差異和空間感異常會產生暈眩,而這種暈眩不會帶來天旋地轉的效果,它帶來的不適感覺似是跟坐船坐車的暈浪時的不適一樣,因此我就懷疑這種3D暈是由耳水不平衡所引起,或者跟所謂前庭神經有關。

網上有幾個克服3D暈的方法,例如:

(1) 用很細小的屏幕去玩,減少大屏幕帶來的沉浸感

個人覺得用大屏幕去玩才能看清楚場景中的每個細節,才會享受到沉浸感。用小屏幕去玩是浪費了遊戲,不如唔好玩好過,而且屏幕太細會很難看清楚和瞄準敵人。
對我來說,細屏幕一樣可以玩到頭暈,所以我認為屏幕大小不是關鍵因素。

用小屏幕去玩電視遊戲能降低沉浸感,減少頭暈出現
用小屏幕去玩電視遊戲,能降低沉浸感,減少頭暈出現


(2) 把顯示器的FPS(刷新率/幀率)固定在低速,減少大屏幕的幀數變化而影響了畫面的流暢性

我認同這個方法,用低幀率能減低畫面的流暢性,可以減弱沉浸感而不犧牲大屏幕的畫質。但始終射擊遊戲講求高速反應,低幀率所產生的重影,將會大大減弱瞄準能力和殺敵能力。

(3) 在顯示器的四角貼螢光紙,去提醒自己身處現實中

有人提議在芒上面貼一些螢光紙,而且要開燈,令眼睛經常看到芒上的東西,從而令腦袋知悉身體沒有實際運動,匹配前庭器感知,從而減少暈浪產生。

實際測試後發現,由於芒上多了東西,一些本來在遊戲內移動時沒預料會晃動和浮動的景像,會被察覺出來,確實令人無咁易投入當中造成暈浪。但因為那些飄浮景像仍然以幕後形式存在,偶然一次半次視覺神經信以為真,一下子就能產生頭暈。

在大屏上貼螢光紙,其實很難實實在在看到屏的角落,因為玩家視野都集中在屏的中央。這個做法需要經常提醒自己,要一邊打,一邊不停要用射厘眼去望向角落才有用。

在顯示器的四角貼螢光紙,去提醒自己沒有實際運動
在顯示器的四角貼螢光紙,去提醒自己沒有實際運動

(4) 當頭暈出現後,可用酸味食物,或穴位推拿抒緩頭暈

飲薑茶、食話梅、陳皮等酸味食物,經味覺去抒緩作嘔作悶的感覺。
另外可以用穴位推拿,按壓位於手背虎口位的合谷穴,的確能減弱頭暈感。
不過要完全消除暈浪,只有躺下,閉目睡一會兒,才能徹底消除。

個人曾嘗試過防止頭暈產生的有效方法:

(1) 吃暈浪丸,用葯物減弱前庭器的感應力

暈浪丸初頭吃很有效,但往後幾次再吃效力就越來越弱,而且有輕微頭痛的副作用。眼瞓是有,但打機能保持住精神。可能每次吃葯太心急,沒等到葯力生效就去打機,或者葯物本身會產生抗藥性,最終仍會很快感到頭暈。而且葯力不持久,打半天機之後葯力慢慢減弱,前庭器會逐漸恢復功能,頭暈依然會出現,到時就無法再打機。
用葯必須在頭暈發生之前,暈浪之後才吃葯是完全沒有用,不能消解已經產生的頭暈。

(2) 保持用緩慢速度直行、橫行或旋轉

剛開始玩遊戲時,讓自己有一些時間適應畫面,一切移動都要保持畫面穩定,讓畫面緩慢有序地變化。
保持視線在前面,例如直行就直行,橫行就橫行,不要斜行或一邊行一邊旋轉,不要令視線出現多角度變化,這方法我覺得十分有效,能防止暈眩出現。
不要高速或急劇的移動或轉動,導致畫面不受控的搖晃,待身體慢慢適應畫面速度後,就可加快移動。若有感到頭暈,就要立即停下休息。

(3) 留意地上或身旁的障礙物,不要讓角式卡住無法移動

角式在移動時,常突然被某個東西卡住不能動,這時是最容易產生急劇的頭暈。
因為腦海預期會見到角色移動的畫面,一旦角色被卡,出來的畫面就會不動,跟腦海預期會動的有落差,頭暈就會立即出現。
所以每次移動角色,必先觀察地面和身旁有無異物,避免角式被卡住不能動。有些遊戲例如全境封鎖,角色經常要用地上掩體做掩護,有時角色想脫離掩體卻被某種原因卡住,到察覺動不得時,就會立即感到頭暈。

(4) 每日keep 住打機,維持視覺和腦筋處於最佳狀態

好不容易適應了一款遊戲,不會頭暈之後,就要keep住打才能維持那個適應能力。若放下不打,原已練成的適應力會失去,過一段時間再打又會恢復頭暈。

(5) 避免跟不會頭暈的朋友一起玩

不要跟沒有3D暈的朋友一起打機,因為沒有3D暈的人喜歡在戰場上衝鋒,能極速奔跑移動,很少在戰場上漫步,更不會等候我們。若要維持小隊陣形,我們就要跟上他們的步伐和節奏急劇運動,很易造成頭暈。我曾經因為太易頭暈,幾次突然離隊,漸被隊友嫌棄,至今他們已謝絕跟我一起玩。

(6) 避免玩一些要進入室內或封閉地方作戰的遊戲

現時大多數遊戲都有室內戰鬥場景,難免要在室內游走的迷宮裡戰鬥,這樣將會更容易觸發頭暈。選擇一些在野外戰鬥的遊戲,或者野外打獵類的遊戲,可避免視覺空間感到壓迫或異常。

大逃殺類遊戲例如絕地求生 (PUBG),雖然大部份時間在野外奔跑,但亦有龜縮在屋內搜索武器和躲避敵人的橋段,我往往一走入屋內就會立即頭暈。

(7) 選擇有戰鬥載具的遊戲

做步兵是最容易頭暈,反而做為坦克駕駛員或飛行員能有效防止3D暈產生。戰鬥載具例如坦克或飛機,通常只在室外移動,而且移動及旋轉方式比較緩慢,畫面變化速度也較慢,加上畫面上通常有個座艙的框架阻礙視線,能有效減低沉浸感 (有類似貼螢光紙的作用)。載具不易被東西卡住,行走時也不會左搖右晃或上下跳動,畫面相對做步兵來得穩定。

比較好的遊戲設計例如戰地風雲,我經常在遊戲裡佔用坦克和直升機,用大炮和飛彈支援地面隊友戰鬥,就不用跟其他人組成小隊一起衝鋒。坦克或直升機久不久又要返回基地維修或上彈,我更可稍稍休息。

(8) 選擇玩緩慢步行的遊戲

所有3D遊戲其實都可以用漫步形式去玩,只不過許多遊戲都故意加入一些緊張刺激的劇情,會迫使玩家去奔跑追逐或逃命,很多時頭暈都來自這些關卡。

比較好的遊戲設計例如刺客教條、看門狗和死亡擱淺,因為刺客和黑客都需要用隱身靜音方式去暗殺敵人,不會衝鋒陷陣;而死亡擱淺裡的速遞員,需要背負沉重貨物在身上,根本跑不動,勉強跑只會仆倒。

(9) 選擇玩第三身視角遊戲

第三身視角能提供比較廣闊的視野,能減少空間感壓迫或視覺空間異常的影響。但第三身視角在某些情況下仍會產生頭暈,例如在狹窄場景或戰鬥瞄準中,因為遊戲的視角(鏡頭)會不受控地突然變動,例如一時放大,一時縮少,或者飛來飛去,這樣出其不意的視覺變動,將會很易觸發頭暈產生。
比較好的遊戲設計例如碧血狂殺2 (RDR2),它能夠提供三種距離的第三身視角給玩家自由選用,在近戰時可採用比較近的第三身視角,在平常騎馬或步行時可採用比較遠的第三身視角,比較遠的視角幾乎是不會觸發頭暈。

3D暈到底是怎樣產生,我的不科學研究結果

沒有科學知識的我,認為3D暈該是由耳水不平衡引起,因為它的徵狀跟耳水不平衡一樣,所以我有個想法,懷疑是自己的耳水平衡系統出現了問題,才會這麼容易患上3D暈。

我分析了沒有3D暈的朋友,他們都是經常做運動的人,一個愛踩單車,一個愛玩滑浪風帆,兩個都需要很好的平衡力。而我是一個不做運動的人,身體幾乎不會感受到由運動產生的視覺劇烈變化,耳水也不會因為運動而產生激烈的波動。
所以我懷疑自己運動少,令到耳水或前庭這個感應器太過穩定,失去活性,因此難以承受視覺運動帶來的衝擊。

我認為耳水係需要做熱身運動和勤加鍛練,才能抵受猛烈的視覺運動,例如急劇的3D視覺衝鋒、搖晃和旋轉。


因此我做了一些實驗,我把自己的頭猛烈左右轉動十下,就會感到頭暈,眼前會短暫天旋地轉。試想一個飛行員,如果戰鬥機急速旋轉就會頭暈眼花的話,這個飛行員就會瞬間失去駕駛能力,還能做甚麼空中格鬥。

我又做了另一個實驗,為了令耳水感受到不平常的極端狀態,我把屁股挺起來,腰向下彎,兩手撐地,頭部180度倒轉。這時視覺和耳水會呈倒轉狀態,兩邊耳仔會有一種類似3D暈出現時的壓迫感覺,頭部可能因為血管充血,眼睛太陽穴附近和前額會開始出現一種類似視覺空間感異常產生的壓迫感。

頭部180度倒轉,會有少許3D暈感覺
頭部180度倒轉,會有少許3D暈感覺


通常3D暈出現之前,眼睛太陽穴附近都會有一種壓迫感出現,我就更加懷疑3D暈跟耳水平衡力有關連。

我懷疑耳水若長期太穩定或者感應力不活躍,身體在視覺出現異常時,耳水或前庭的容錯能力低,就會產生頭暈。或者耳水習慣了不做運動的身體,雙眼從視覺突然見到身體猛烈運動,耳水和前庭又感受不到身體有真正運動,大腦就會拒絕相信雙眼所見,進而產生頭暈。

我不肯定大腦到底是信任雙眼比較多,還是信任耳水和前庭比較多,感覺上大腦傾向忽略耳水和前庭的訊號,身體才可以憑雙眼去打遊戲。但為何在某些時候,大腦又會被耳水和前庭的訊號影響到,進而產生頭暈,這個謎還未能猜到。

也許是當雙眼無法從遊戲畫面判斷出身體的狀況時,大腦就企圖引入耳水和前庭的訊號去輔助,不料大腦從耳水和前庭收到的訊號和眼見影像不吻合,於是就產生頭暈了。

為了克服3D暈,我決定嘗試鍛練耳水。鍛練耳水其實不是真的為了鍛練耳水,其實是為了鍛練視覺和大腦。以下介紹的自創鍛練耳水方法,目的是利用身體的運動,去製造一些搖擺、仰臥、旋轉、傾側和反轉的不正常視覺現象,去讓雙眼望到,然後讓大腦嘗試用耳水和前庭的訊號去判斷身體的實際狀況。

當我們快速進行以下鍛練動作時,無可避免會有短暫頭暈,因為大腦未能僅靠雙眼望到的影像,就能判斷身體的實際狀況,它需要等待耳水和前庭的訊號去確認,但耳水和前庭因為不靈活,訊號滯後,就會出現雙眼望到的影像跟耳水和前庭訊號不匹配,因而產生頭暈。

假如多加鍛練,大腦將會更快、更輕易、更習慣僅用視覺望到的影像,就能判斷到身體的實際狀況,減少依靠耳水和前庭。多加鍛練之後,耳水和前庭的反應將會加快,而且更能應對身體出現極端運動的可能,從而令到大腦相信身體其實會發生激烈運動,增加大腦的容錯能力。


鍛練耳水的方法

每次在打機前,先做一些熱身運動,包括:

(A) 把頭向左右兩邊搖頭,令耳水能夠適應視覺急速旋轉

當搖頭時,可嘗試合起眼睛和打開眼兩種。
合起眼睛去轉的暈眩感會較少,因為大腦收不到視覺望到的影像,僅能收到耳水和前庭訊號。
當搖頭時,要模仿打機動作,要高速搖頭望向左中右三點。因為在戰場上,我們的目光會集中在前方,但要經常左顧右盼去防範敵人,這個搖頭就是模仿遊戲中的動作。

(B) 左右彎腰,把耳水由垂直轉向水平方向,令耳水適應視覺搖晃和傾側

當彎腰向右時,會感到左耳有一種拉扯和被壓住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動作能拉鬆耳朶內的器官,令它逐漸鬆弛,似乎能減輕那個被壓住的感覺。

側身彎腰,把耳水由垂直轉向水平方向
側身彎腰,把耳水由垂直轉向水平方向


(C) 前後彎腰,把耳水由垂直方向轉向水平,令耳水適應視覺急速上下仰和搖晃

當彎腰向前及向後時,會感到左右耳都有一種拉扯和被壓住的感覺。

彎腰向前及向後,把耳水由垂直轉向水平方向
彎腰向前及向後,把耳水由垂直轉向水平方向


(D) 擘開大脾,彎低腰令頭部向下,類似倒立的角度,去訓練耳水在極端情況下的適應力。(記得要找東西扶住,才好做這個動作)

當頭部向下時,眼睛看到的景像會倒轉,這時頭部會感到壓力和不舒服。若不常做這個動作,在企返起身時就會感到十分頭暈,需找東西扶穩。

頭部向下,把耳水由垂直方向倒轉
頭部向下把耳水由垂直方向倒轉




以上的鍛練除了訓練耳水外,還可改善身體抵抗頭暈能力。越訓練得多,身體就越少感到頭暈,即使有暈,腦內的不適感都會較未訓練前能更快消失。

我親身測試了這個方法,的確能加快我適應新遊戲的能力,而且在急速運動的遊戲裡有更長的續航力,可以更放心去玩遊戲了,希望對其他有3D暈的人有用。

注意鍛練需要時間,不會今天開始練,今天就開始不會暈。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